碳纤维复合板用环氧树脂的阻燃配方

 

客户是做碳纤维复合板用环氧树脂阻燃,树脂用的E51, E20 酚醛环氧树脂,固化剂用的双氰胺,促进剂用的二氯苯基二甲脲,阻燃剂用的APP和MCA,第三种阻燃剂用的硼酸锌和DOPO分别与前两个复配,用硼酸锌,不阻燃了,用DOPO阻燃,但是两个都力学性能下降明显,查找原因和调整正确的配方。

我们来分析一下客户遇到的阻燃和力学性能问题,并提供配方调整建议。

一、核心问题分析:

1、硼酸锌失效 (不阻燃):

作用机制不匹配: 硼酸锌主要通过在高温下脱水吸热、形成玻璃态硼酸盐覆盖层来保护基材(凝聚相阻燃)。它在APP/MCA膨胀阻燃体系中通常作为协效剂,帮助稳定炭层、促进成炭和隔绝氧气/热量。然而,其单独或与APP/MCA的协同效果可能不足以达到客户所需的阻燃等级(如UL94 V0)。

用量不足: 硼酸锌要达到较好的阻燃效果通常需要较高的添加量(15-30 phr甚至更高)。客户可能添加量不足。

干扰APP作用: 在某些情况下,硼酸锌可能与APP发生相互作用,消耗部分APP的酸源,削弱了APP催化成炭和发泡的关键作用,反而降低了整个膨胀阻燃体系的效率。

固化温度影响: 双氰胺固化温度较高(通常170-180°C)。硼酸锌的脱水反应温度范围(约180-300°C)可能与固化温度区间重叠或稍后。在固化过程中,硼酸锌可能还未充分发挥作用,或者其脱水产物对固化树脂的早期阻燃贡献不大。

2、 DOPO导致力学性能显著下降:

增塑效应: DOPO通常以添加型方式使用,其小分子结构会嵌入环氧树脂的交联网络中,起到增塑剂的作用。这直接导致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降低、模量和强度下降(尤其是弯曲强度、拉伸强度)。

干扰固化: DOPO分子上的P-H键具有一定的酸性,可能对双氰胺/二氯苯基二甲脲固化体系产生轻微干扰,影响最终交联密度和网络的均匀性,进一步损害力学性能。二氯苯基二甲脲本身是潜伏性促进剂,对酸性物质比较敏感。

添加量过高: 要达到良好的阻燃效果(尤其是垂直燃烧V0),DOPO的添加量通常需要达到10-20 phr甚至更高。这个添加量对环氧树脂力学性能的负面影响是非常显著的。

相容性问题: DOPO与环氧树脂基体的相容性虽然尚可,但在高添加量下,仍可能出现微相分离,成为应力集中点,降低韧性。

未参与反应: 作为添加型阻燃剂,DOPO未与环氧树脂或固化剂发生化学反应键合,只是物理混合,因此对网络强度的贡献为负。

3、APP/MCA体系分析:

当前基础: APP作为酸源和气源,MCA作为气源和炭源增强剂,两者复配是经典的膨胀型阻燃组合。只要比例和总添加量合适,对E51/E20体系应能达到较好的阻燃效果(LOI > 28, UL94 V0/V1可期),同时对力学性能的影响相对可控(优于高添加量的DOPO或硼酸锌)。

力学性能下降: 即使是APP/MCA,高添加量(通常需要20-35 phr总量)也会带来力学性能下降,主要是由于阻燃剂颗粒作为“杂质”分散在连续相中,降低了树脂含量和基体强度。MCA的熔点较低,在加工和固化温度下可能软化或熔融,影响更大。

二、配方调整建议:

核心思路是:优化和强化APP/MCA膨胀体系,谨慎引入协效剂;用反应型DOPO衍生物替代添加型DOPO以保护力学性能;优化工艺和配方细节。

推荐配方调整方向:

1、主阻燃体系:坚持并优化APP/MCA

比例调整: APP:MCA 建议在 2:1 到 3:1 之间尝试。例如:APP 20-24 phr, MCA 8-10 phr。APP提供主要成炭催化能力,MCA增强发泡和成炭量。总量控制在 28-34 phr 范围,这是达到V0的常见用量区间。

选择高性能APP: 使用微胶囊化APP(如Exolit AP 422, AP 462)。这能显著改善APP与树脂的相容性、耐水性、热稳定性,并减少对固化干扰和力学性能的负面影响。

选择合适MCA: 确保MCA的粒度和纯度。细粒径有利于分散和性能。

2、替代硼酸锌/DOPO,引入更有效的协效剂/替代方案:

方案A: 添加高效协效剂 (优先推荐尝试)

目标: 在保持或略增APP/MCA总量下,通过协效剂提升阻燃效率,减少总阻燃剂用量,从而保护力学性能。

推荐协效剂:

改性三聚氰胺聚磷酸盐: 如 Exolit OP 930, OP 935。这类产品结合了酸源、气源和炭源,与APP/MCA协同性极佳,效率高,添加量较低(5-10 phr),对力学性能影响相对较小,且能改善加工流动性。这是非常推荐的首选方案。

季戊四醇 (PER): 传统炭源,成本低。添加量约3-8 phr。需注意其易吸湿和分散性问题,可能对耐水性有轻微影响。与APP/MCA复配效果明确。

纳米填料: 有机改性蒙脱土 (OMMT) 或 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 (POSS)。添加量很低(2-5 phr),主要通过在凝聚相形成更致密、隔热的炭硅酸盐层来增强阻燃效果,同时能轻微提升力学性能(模量)或减缓下降幅度。需要良好的分散。

调整示例: 尝试 APP 18 phr + MCA 8 phr + Exolit OP 930 7 phr (总量 33 phr) 或 APP 20 phr + MCA 8 phr + PER 5 phr (总量 33 phr)。

方案B: 使用反应型DOPO衍生物替代添加型DOPO (解决力学下降问题)

目标: 将阻燃元素(磷)通过化学键接入环氧树脂网络,消除小分子增塑效应,显著改善力学性能保持率。

推荐衍生物:

DOPO-HQ (DOPO-对苯二酚): 含两个酚羟基,可作为环氧树脂的单体,部分替代E51/E20(例如替代10-25%)。需要重新调整环氧/固化剂配比(计算环氧当量)。

DOPO-NQ (DOPO-萘醌): 反应机理类似DOPO-HQ。

含DOPO结构的环氧树脂: 直接使用商品化的含DOPO的环氧树脂(如DOPO型环氧树脂)与E51/E20共混。

含DOPO结构的固化剂: 如DOPO-DDS(二氨基二苯砜衍生物),但这需要改变固化剂体系(双氰胺是二胺类,DDS是芳香胺),可能不兼容客户现有工艺。

优势: 阻燃效率高(磷含量高),热稳定性好,对树脂基体的增塑效应极小,力学性能(尤其是Tg、模量、强度)保留率高,耐迁移性好。

挑战: 成本较高;需要精确调整配方(环氧当量、配比);可能对粘度有影响;需要验证与双氰胺/促进剂体系的相容性和最终阻燃效果。

调整示例: 使用 20% DOPO-HQ 替代部分E51/E20(例如原E51/E20共100份,现用DOPO-HQ 20份 + E51/E20 80份),并维持原有的APP/MCA体系(如APP 18phr + MCA 7phr)。必须重新计算环氧当量和双氰胺用量!

3、优化基础配方和工艺:

树脂体系: E51/E20比例合理。E20(酚醛环氧)能提供更高的交联密度和Tg,有利于耐热和成炭。保持即可。

固化体系: 双氰胺+二氯苯基二甲脲是标准潜伏体系。确保双氰胺充分细磨分散(粒径<10μm)。检查促进剂用量是否合适(通常双氰胺的1-5%)。过少固化不完全影响性能,过多可能加速反应影响工艺或引入杂质。确保阻燃剂(尤其酸性APP)不会过度消耗促进剂或干扰固化。 可考虑使用对酸性更耐受的促进剂(如某些脲类衍生物或咪唑盐),但二氯苯基二甲脲本身已是常用选择。

分散工艺: 极其关键! 确保所有阻燃剂(特别是APP, MCA, 协效剂)在树脂中得到充分、均匀的分散。使用高速搅拌、三辊研磨或双螺杆挤出预混是必要手段。不良分散是导致力学性能恶化和阻燃效果不稳定的常见原因。

固化工艺: 严格按照优化的温度曲线进行固化(如120°C/2h + 180°C/2h)。确保热量充分传递,使树脂完全固化,阻燃剂充分发挥作用。

水分控制: APP、MCA、PER等易吸湿。使用前需干燥,混合过程注意防潮。水分会影响固化、阻燃效果和复合材料界面。

三、总结与推荐步骤:

1、优先尝试方案A (优化APP/MCA + 高效协效剂):

配方: E51/E20 (比例自定) 100份, 微胶囊化APP (如AP422) 18-22份, MCA 7-9份, Exolit OP 930 5-8份。 总阻燃剂≈30-39份。

重点:保证分散!严格按照工艺固化。

评估:测试LOI、UL94垂直燃烧、弯曲强度/模量、层间剪切强度。目标:V0级,力学性能下降控制在20%以内(相对于未阻燃体系)。

2、如果方案A阻燃达标但力学仍不满意,或追求更高性能/耐热性,尝试方案B (反应型DOPO + APP/MCA):

配方: DOPO-HQ 15-25份, E51/E20 75-85份 (总量100份环氧当量), 微胶囊化APP 15-18份, MCA 6-8份。 必须精确计算环氧当量和双氰胺用量!

重点:精确计算配比,良好分散,充分固化。

评估:同方案A,期望力学性能保留率更高(下降<15%),Tg更高。

3、放弃无效的硼酸锌方案。 除非有明确证据表明特定型号硼酸锌在特定比例和工艺下有效,否则不推荐继续投入精力。

4、避免单独或高添加量使用添加型DOPO。 其对力学性能的损害难以接受。

四、额外建议:

小试评估: 所有调整务必先进行小样(100-500g级别)试验,充分测试阻燃性能和关键力学性能(弯曲、ILSS)。

表征分析: 如果条件允许,对燃烧残炭进行SEM观察,了解炭层结构,分析阻燃机理;进行TGA分析,了解热分解行为和成炭率。

通过系统性地优化主阻燃体系、选用更高效的协效剂或反应型阻燃剂,并严格控制工艺(尤其是分散),客户应该能够找到在满足阻燃要求(UL94 V0)的同时,将力学性能损失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配方方案。方案A(APP/MCA/OP930)相对更易实施且成本可控,是首推的起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