聚氨酯AB胶粉体阻燃剂的阻燃配方

 

根据对聚氨酯AB胶无卤阻燃配方的需求,结合次磷酸铝、氢氧化铝、硼酸锌、MCA(三聚氰胺氰尿酸盐)等阻燃剂的特性及协同效应,设计以下三种复配方案。这些方案均不含氯元素,重点优化阻燃效率、物理性能适配性及工艺可行性:

一、高阻燃要求配方(适用于电子灌封、电池封装,目标UL94 V-0)

核心阻燃剂组合:

次磷酸铝(AHP):8-12份

(选择水性聚氨酯包覆型,解决析出问题)

氢氧化铝(ATH):20-25份

(推荐亚微米级(0.2-1.0μm),提升氧指数和成炭致密性)

MCA:5-8份

(气相机理为主,与AHP凝聚相协同)

硼酸锌:3-5份

(促进炭层陶瓷化,抑制阴燃)

 

预期性能:

氧指数(LOI):≥32%(纯聚氨酯约22%);

UL94等级:V-0(1.6mm厚度);

导热系数:0.45-0.55 W/m·K(ATH及硼酸锌贡献);

粘度控制:25,000-30,000 cP(需表面处理防沉降)。

 

关键工艺:

AHP需预分散于多元醇组分(A组分),避免与异氰酸酯(B组分)提前反应;

ATH建议硅烷偶联剂(KH-550)改性,提升界面结合力。

 

二、低成本通用配方(建筑密封、家具粘接,目标UL94 V-1)

核心阻燃剂组合:

氢氧化铝(ATH):30-40份

(普通微米级,成本低,填充阻燃)

聚磷酸铵(APP):10-15份

(与MCA复配膨胀体系,替代含卤剂)

MCA:5-7份

(与APP比例 1:2~1:3,促进发泡隔氧)

硼酸锌:5份

(抑烟,辅助成炭)

 

预期性能:

LOI:≥28%;

UL94等级:V-1;

成本降幅:约30%(对比高阻燃方案);

拉伸强度保留率:≥80%(APP需包覆处理防水解)。

 

关键工艺:

APP需微胶囊化(如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包覆),避免吸水导致胶体气泡;

添加1-2份疏水型气相二氧化硅(如Aerosil R202)防沉。

 

三、低粘度易加工配方(精密电子粘接,需高流动性)

核心阻燃剂组合:

次磷酸铝(AHP):5-8份

(纳米化处理,D50≤1μm)

液态有机磷阻燃剂(BDP替代品):8-10份

(如无卤磷系DMMP衍生物,维持粘度)

氢氧化铝(ATH):15份

(球形氧化铝复合,兼顾导热)

MCA:3-5份

 

预期性能:

粘度范围:10,000-15,000 cP(接近原液体阻燃剂体系);

阻燃等级:UL94 V-0(借助液态磷增效);

导热系数:≥0.6 W/m·K(球形氧化铝作用)。

 

关键工艺:

AHP与球形氧化铝共混后高速剪切分散(≥2000 rpm);

B组分添加分子筛除水剂(4-6份),防止AHP吸湿。

 

四、复配技术要点及替代方案

1、协同增效原理:

AHP+MCA:AHP促进脱水成炭,MCA受热释放氮气膨胀,形成蜂窝状炭层;

ATH+硼酸锌:ATH吸热降温(吸热1967 J/g),硼酸锌转化硼酸盐玻璃层覆盖表面。

 

2、可选替代阻燃剂:

聚磷腈衍生物:副产盐酸综合利用工艺产品,阻燃效率高且环保;

环氧硅树脂(ESR):与AHP复配可减少总添加量(18%达V-0),改善力学性能。

 

3、工艺风险控制:

沉降问题:粘度<10,000 cP时需防沉剂(聚脲改性类);

固化抑制:避免碱性阻燃剂(如MCA)过量,干扰异氰酸酯反应。

 

五、实施建议

优先验证高阻燃配方:次磷酸铝包覆型+ 亚微米氢氧化铝(中位粒径0.5μm)复配,按 AHP:ATH:MCA = 10:20:5 起步优化;

检测重点关注:

→ LOI(GB/T 2406.2)及 UL94 垂直燃烧;

→ 冷热循环后粘结强度(-30℃~100℃,200小时);

→ 60℃/7d加速老化后阻燃剂析出情况。

 

阻燃剂配方表

应用场景 次磷酸铝 氢氧化铝 MCA 硼酸锌 液态磷 其他助剂
高阻燃(V-0) 10份 25份 6份 4份 - 硅烷偶联剂2份
低成本(V-1) - 35份 6份 5份 - APP 12份 + 防沉剂1.5份
低粘度(V-0) 6份 15份 4份 - 8份 球形氧化铝40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