热固性丙烯酸胶黏剂的阻燃配方设计

热固性丙烯酸胶黏剂的阻燃配方设计

针对热固性丙烯酸胶黏剂的V0级阻燃需求,结合现有阻燃剂特性及热固体系的特殊性,以下为优化配方及关键分析方案:

一、配方设计思路,热固性体系特性要求

1、需匹配固化温度(通常120-180℃)

2、阻燃剂需耐高温加工(避免分解失效)

3、高交联密度下需保证阻燃剂分散性

4、兼顾固化后力学强度与阻燃效率

二、阻燃剂协同体系设计

阻燃剂功能定位及热固体系适配性表

阻燃剂名称 功能定位 热固体系适配性 添加量
超细氢氧化铝(ATH) 主阻燃剂:吸热脱水、稀释气相可燃物 需表面改性防止团聚 ≤35%(过高影响交联密度)
次磷酸铝 协效剂:催化成炭、气相自由基捕获(PO·) 分解温度>300℃,适配热固化工艺 推荐8-12%
硼酸锌 炭层增强剂:形成玻璃态屏障,抑制烟雾 与ATH协同形成Al-B-O复合炭层 5-8%
MCA 气相阻燃剂:吸热分解释放NH₃,抑制燃烧链反应 分解温度250-300℃,需控制固化温度<250℃ 3-5%

 

三、推荐配方(重量百分比)

配方组分处理要点表

组分 比例 处理要点
热固丙烯酸树脂 45-50% 选择低粘度型号(如环氧丙烯酸酯)以补偿高填充体系粘度
超细氢氧化铝(改性) 25-30% 硅烷偶联剂(KH-550)预处理,粒径D50<5μm
次磷酸铝 10-12% 与ATH预混合后分批次加入
硼酸锌 6-8% 与MCA同步添加,避免高温剪切破坏晶型
MCA 4-5% 加工温度需<250℃,后期低速分散
分散剂 1.5-2% 选用高分子量聚氨酯类(如BYK-2152)+ 聚乙烯蜡复合体系
偶联剂(KH-550) 1% 预先处理ATH和次磷酸铝
固化剂(过氧化物) 1-2% 选择低温活性型(如过氧化苯甲酰BPO)
抗沉剂(气相二氧化硅) 0.5% 触变防沉降,Aerosil R202优先

 

四、关键工艺控制

1、分散工艺

预处理:ATH和次磷酸铝用硅烷偶联剂乙醇溶液(浓度5%)浸泡2h,80℃烘干后使用

混合顺序:树脂+分散剂 → 低速搅拌 → 加入改性ATH/次磷酸铝 → 高速分散(2500rpm,20min) → 加入硼酸锌/MCA → 低速搅拌(防MCA分解)

设备要求:建议使用双行星搅拌机(真空脱泡)或三辊研磨机(针对超细粉体)

2、固化工艺优化

分段固化:80℃预固化1h(促进分散稳定)→ 140℃后固化2h(避免MCA分解)

压力控制:固化时施加0.5-1MPa压力,抑制阻燃剂沉降

3、阻燃协同机制

ATH+次磷酸铝:次磷酸铝在高温下生成PO·自由基,同时与ATH分解产物Al₂O₃形成AlPO₄增强炭层

硼酸锌+MCA:MCA释放NH₃稀释氧气,硼酸锌熔融覆盖炭层裂缝,形成"气-固"双重屏障

五、性能调校方向

常见问题解决方案表

常见问题 解决方案
燃烧滴落引燃 增加MCA至5%+次磷酸铝至12%,或添加0.5%聚四氟乙烯微粉(抑滴落)
固化后脆性大 减少ATH至25%,添加5%纳米碳酸钙(补强增韧)
储存沉降 提高气相二氧化硅至0.8%,改用BYK-410触变剂
LOI<28% 补加2%包覆红磷(与次磷酸铝协同)或1%纳米氮化硼(导热阻燃双效)

 

六、验证指标建议

1、 UL94 V0测试:3.2mm厚度样条,两次点燃后总燃烧时间<50s,无滴落引燃

2、LOI测试:目标≥30%(预留安全余量)

3、热稳定性验证:TGA测试残炭率>25%(800℃)

4、力学性能平衡:拉伸强度>8MPa,剪切强度>6MPa

通过该方案可实现热固丙烯酸胶黏剂的V0级阻燃,同时保持实用性能。建议先进行50g小试验证分散工艺,再根据实际固化设备调整温度-时间参数。若需进一步提高阻燃效率,可考虑引入2-3%的有机硅阻燃剂(如DOPO衍生物)作为协效组分。